2014-08-27 17:39:37 来自: 布衣书生 (欢迎拍砖,欢迎约评)
回乡记的评论 



4
行将消逝的乡村记忆
——读贺雪峰的《回乡记》
一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、博士生导师贺雪峰在其主编的《回乡记》的序文《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》中所言,“‘乡村’,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,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,也成为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。”
回家。”影片《爱国者》、《角斗士》里的孤胆英雄,舍命相搏时为了回家,犹太人“出埃及”是为了回家;奥德赛跨越千山万水是为了回家;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盖一个木屋是为了回家;于右任“葬我于高山上兮,望我家乡,家乡不可见兮,永不能忘”是为了回家;我们从“黄牛”手里购买高价票是为了回家;甚至,对未来怀有某种乡愁,也是为了回家。相较于乡村的贫穷、愚昧、闭塞、落后,贺雪峰主编的《回乡记》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,它装载着乡音、乡土、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、恒久的价值和传统。
荷尔德林说过,“人类充满劳绩,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。”传统村落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,寄托着乡愁。然而,与“农民的终结”相比,真正令人担忧的是“乡村的终结”。在西方式工业化、城市化的目标导控下,在政府主导运动式的城市化浪潮中,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农村正在经历着被终结的命运。不论是全覆盖的“拆村建区”的城镇化,还是来自城乡一体化的村庄社区化管理,以及正在的搞“农村城镇化,农民市民化”,无不是让中国乡村走向终结。同时,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,传统村落与其他农村一样面临着空心化威胁,因年久失修、拆旧建新、盲目开发等原因,部分传统村落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正遭受严重破坏。
“无论是考学进城工作安居了,或只是进城务工经商,年龄越大,就会越发思念自己的家乡,越发想要落叶归根。只是这‘千年巨变’中的家乡与儿时家乡已是不是原来的摸样。回不回得去家乡,能不能回家乡,都成了问题。”尽管主编贺雪峰的“结论”很悲观,尽管用“乡愁”作主题显得有些消极。但是,《回乡记》中所记录的中国,不正是一个真实的乡村写照吗?
“如今终于见到了辽阔大地,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。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,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。”这是蒙古族诗人席慕容作词的歌曲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》其中的四句。思乡,是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情感之一;归乡,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获得安宁与休憩的重要方式,对农耕文明早熟的中华民族来说,它几乎是一种近似宗教的仪式。
> 我来回应